位置: 首页 > 动态 > > 正文

天天微动态丨能上太空的笔记本,是如何打造的?

2023-04-26 00:55:38 来源:联想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如今,中国开启了迈向更远星际的新征程。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中国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的热情。作为中国航天科研背后的强大支撑,ThinkPad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匠心品质、卓越体验”三大基因,支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先锋,去追寻寰宇的边界。


(相关资料图)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笔记本电脑品牌,ThinkPad在1993年就登陆空间站并完成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升级任务。在2012年, ThinkPad跟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脚步,登上中国神舟九号,完成与天宫1号首次对接过程中的验证交会及组合体管理等相关工作;在2013年,ThinkPad在神舟十号和天宫1号上,助力航天员的飞行数据记录和航天医学实验等相关工作,同时还完成了中国航天第一次“太空授课”成就。2021年,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公布了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工作情况的高清大图,照片中出现了ThinkPad工作身影。

为什么航天科研机构会选择联想的ThinkPad呢?

飞向太空的“入场券”:克服零重力,应对气压、冲击、高温等挑战

在火箭以每秒7500米速度的上升阶段,所有设备都会面临自身重量8倍的过载挑战。ThinkPad产品在低气压高海拔测试中,实验了0.1秒9754米海拔差/56.4千帕气压差的瞬间减压,通过最高达12倍的模拟航天器过载测试,轻松应对火箭发射阶段所带来的过载压力。在经历抗冲击、抗震、耐高温、耐低温等12项严苛测试之后,ThinkPad产品即便面对太空的极端变化,也依然能稳定可靠运行。

让太空之行“安枕无忧”,抵御多变环境对设备器件的破坏

进入太空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这里,来自地球磁场的保护会骤然降低。倘若赶上宇宙高能粒子无规则冲击,将是很大的威胁。对计算机设备而言,这些高能粒子会导致半导体元件分分钟出现单粒子翻转事件,0变1和1变0令计算机系统崩溃。计算设备排出的热气,并不会因为密度低而上浮,热量会持续积压。而计算设备本身也处于飘浮状态,舱内如果有四处飘浮的微小液滴和灰尘,会更容易进入其内部。ThinkPad笔记本的外观材质采用的是碳纤复合材料,这种通常被用作航空材料的材质重量虽轻但强度非常大,再加上ThinkPad特有的防潮、防尘、抗辐射设计,让ThinkPad笔记本的机身可谓是坚不可摧,以“钢筋铁骨”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得力干将”,极好的操控体验和极佳的性能表现

从农作物实验“太空种菜”,到量子密钥天地互联;从对地遥感数据收集,到天文观测宇宙研究……毫无疑问,ThinkPad集技术、设计、交互、可靠等诸多优势于一身,是航天员太空工作的最佳之选。太空舱中的设备都需要紧贴舱壁放置,ThinkPad笔记本实现180°角度开合,可以完全平置在舱体上,与飞行器完美契合。

此外,由于在轨期间处于微重力环境下且空气不流通,设备要保持长期工作不能宕机,ThinkPad所采用的鹰翼风扇散热系统,在太空舱里也能带来极佳性能表现。在无重力的太空环境下,传统机械鼠标和光学鼠标无法操作,都变成了“飞鼠”。ThinkPad小红点不但能够迅速感知施加在指点杆上的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力量,并能够根据其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准确地实现操作,为航天员带来了最佳的操控体验。

作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笔记本品牌之一,ThinkPad笔记本不但经历过太空环境的考验,还曾经受过多种极限条件和环境的严苛考验。ThinkPad笔记本曾多次随各国科学考察队深入峡谷,穿越沙漠,抵达极地,并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拉玛峰,凭借稳定可靠的品质备受用户的青睐和赞誉。目前,在轨运行的空间站里有超60台ThinkPad在稳定运行。30年间,ThinkPad以稳定可靠的深科技揽星辰入怀,让星辰大海的文明探索成为可能。

格物致知,叩问苍穹。近日,ThinkPad与中国航天太空创想正式达成战略合作。ThinkPad成为中国航天太空创想官方3C合作伙伴,旨在科普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为己任,与中国航天太空创想共同打造创新产品、航展交流、文创活动等一系列品牌合作。

对星辰的每一次寻觅,都源于曾经的思索与创想,从“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宫”筑梦、“北斗”通联世界、“风云”观风测雨……令人骄傲的航天成就背后,是每一次发现的反馈,每一次认知的提升,每一次思考的进化。数十年风雨兼程,中国航天用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取得了多项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将成为ThinkPad和中国航天太空创想的共同追求与使命。

关键词:

上一篇:每日观点:赤峰市元宝山区消防:紧绷“安全弦” 筑牢“防火墙”
下一篇:最后一页